這部《觀經》講的很多,講了十三定觀,第十三觀就是「雜想觀」,觀想丈六金身的阿彌陀佛像,這是為那些不能做殊勝觀想的人開觀像念佛,觀像念佛比觀想念佛簡單。然後呢,觀像念佛也不能修持的人,下面就講十四、十五、十六三觀,三福九品,上品,發菩提心等等,即是「行福」;中品,有「戒善」,還有「世善」;下品呢,連「世善」也沒有了。

  所以,對不能修殊勝觀想的人,就修觀像念佛;對觀像念佛也不能修的人,就有散善的法門接引他;大乘善是上品,大乘善不能修持的,有小乘善;小乘善不能修持的,有世間善;那連世間善也不能修持的,怎麼得度呢?念佛!這是到下品。下三品唯一講念佛。

  慧淨法師把《觀經》的宗旨用這三個階段來說明。《觀經》說念佛人是「人中芬陀利華」,這「人中芬陀利華」開展的過程有三個階段:為蓮故華、華開蓮現、華落蓮成。

  什麼叫「為蓮故華」呢?「蓮」是蓮子,「華」是花瓣,為成就蓮子而開花;「花開蓮現」,花瓣一打開,蓮子在裡面就顯現出來了,這是第二階段;第三階段,「花落蓮成」,花瓣掉落下來,蓮子就成熟了。

  什麼是花?花是輔助性質的;什麼是蓮?是果實,是本質,是最後所需要的。在《觀經》裡邊,「花」就是指定散二善,「蓮」就是指六字名號、念佛一法。

  為了講念佛法門,而開顯定散二善的要門,這叫「為蓮故華」。在十三定觀裡邊,講到念佛;散善三觀裡邊,也講到念佛。講定善、散善不是目的,是為了講念佛,叫做「為蓮故華」。正如善導大師所說:「定散文中,唯標念佛得生。」

  「花開蓮現」,就是在講定善文中,說到念佛,比如,第九觀講到「光明遍照十方世界,念佛眾生攝取不捨」,乃至後面十四、十五、十六觀,都講到念佛,這叫「花開蓮現」,念佛的這個教法,在定散門中就顯示出來了。

  到最後呢,「花落蓮成」,定散二善捨而不談,專講念佛,這就是後面的「付囑流通文」。釋迦牟尼佛把這部《觀經》講到快要結束的時候,交待阿難說,要把《觀經》流通下去,《觀經》講得很復雜、很廣泛,到底要怎樣流通下去呢?釋迦牟尼佛對阿難說:這句話非常重要── 善導大師就是從這句話探究出彌陀的本願,而以這一句為基調,來看整個《觀經》。一般的人了解《觀經》,把這句話給漏掉了,這句付囑文,實是《觀經》的眼目──「佛告阿難:汝好持是語,持是語者,即是持無量壽佛名。」定善講了,散善講了,三福九品都講了,到底什麼是釋迦牟尼佛的本心呢?雖然廣開要門,其最終目的,來到這一句了。佛對阿難殷重地囑咐:「你要好好地受持我所講的這部《觀經》,你記住《觀經》的要點在哪裡呢?就是持阿彌陀佛名號(不是觀阿彌陀佛像)。」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凡夫 的頭像
    凡夫

    凡夫

    凡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