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煩惱轉為菩提,生起感恩之心 (24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 所以老法師說,在《了凡四訓》裡面,有所謂「陰」跟「陽」,「陽善」跟「陰德」。凡是行善的,人家都知道,這叫「陽善」。行善,「為善而人不知,則為陰德。」那麼「何謂陰陽」呢?這一條很重要。古聖先賢都教我們要積陰德,老法師就跟我們開示,什麼叫「陰德」?什麼是「陰德」?凡是「為善而人知之,則為陽善」。你所做的事情善行,大家都知道,人家都贊歎你,贊歎就是福報,政府表揚,送個匾額給你掛著,你是好人,你做了很多好事,果報都報掉了。「為善而人不知,則為陰德。」所以諸位要曉得,無論做多少善事,不必讓人家知道,則善果永遠都積在那裡,而不求現報,這個叫積善。別人知道了,善就積不住了。隨修隨報,到後來一點善果都沒有,反而造了很多的惡,惡慢慢積,愈積愈多,後果就不堪設想。

  《了凡四訓》裡面說了,「陰德,天報之;陽善,享世名。名,亦福也。名者,造物所忌;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」,多怎麼樣?必有奇禍,「多有奇禍」。「人之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,子孫往往驟發,陰陽之際微矣哉。」這一段是《了凡四訓》裡面的經文。陽善享世間的名聲,有名聲也是福報。現在我們講知名度,知名度就是名,人貪名好名,名也是福報之一。

凡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那這一段就是在講,世間人欠債不還,甚至忘恩負義,這自古以來到現在非常地多。因為他不明白因果通三世,所以到這個世間做眷屬才會有報恩、報怨、討債、還債。其實你欠對方的器物、貨物,或者是銀錢、金錢,這個都在雙方的阿賴耶裡面,這個種子都落下阿賴耶裡面,在來生他世,「因緣會逢時,果報還自受」。《中誡經》裡面講這句話,它說,「欠他債負,目下未有填還,長思憂負,勤想償之。」這個就是教你說要懂得因果。所以我們因果講,欠債要還債,欠命要還命。所以淨老法師說,在這個世間,為什麼我們會財產散失呢?要作還債想。印光大師說,人生是酬業而來的,所以財產為什麼會散失呢?一般世間人是不會當還債想,他反而會認為是倒霉想。老法師教我們,如果財產失去了,要當還債想,不怨天尤人,然後要改過自新才會有後福。

  我們知道,老法師也曾經在講座提過,老法師在貴州讀中學的校長是周邦道先生。周邦道當時在大陸,在當官的時候,他的太太是周楊慧卿。他們兩位後來到台灣來,都皈依在李炳南老師的座下,專修淨土。尤其周楊慧卿她持的大悲咒非常靈驗,也就是淨空法師的師母。那麼當時,周邦道先生在當官的時候,周楊慧卿那時候,年輕的時候住在南京的蘭園。老法師說他去過他們家的蘭園,它是有兩道門,門都關起來的。

凡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什麼才是正確的處世態度?這個剛好是“邪正”,明辨邪正。三百三十五句講到,“君子掩人之過以長善,小人毀人之善以為功”。這個君子跟小人,他的最大的關鍵就是那一顆存心。君子他會遮掩別人的過錯來長養自己的厚德、美德,小人則會诋毀他人的善心、善行來標榜自己。

  我們冷靜想想,一個人能掩人的過,他的德行、厚道就不斷增長。假如一個人的態度是常常去诋毀別人的過失,他每一天都在造罪業折損自己的福報。那我們冷靜想一想,現在的孩子嘴巴都很厲害,好像講話都要講到讓人家接不上話,然後他還覺得這樣是本事。那這樣孩子的思想觀念連邪正善惡都分不清楚。所以這個長輩首先要把厚道演出來才好。

凡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問:尊敬的海濤法師 您好! 弟子兩個問題希望你開示,第一個問題就是弟子這幾年來一直修行六字大明咒,然後今年年初一,開始自己發願,然後就是葷腥全戒了,一定要全吃素 吃素,然後從今年開始,弟子的身體就是三天一大病兩天一小病,而且這次因緣殊勝來到彌陀寺出家,剛接到通知來的時候,也是無緣無故地發燒、拉肚子,朋友和我吃飯,朋友就說,勸我 你看你吃素 吃的現在渾身一場病。也沒有,怎麼樣的,但弟子就一直在堅持著。

  答:好,謝謝。我想,生病這是每個人都會的,但是如果自己想要修行,都有這個病緣,就是自己有業障,就剛剛講,有冤親債主,所以業障要透過忏悔,拜八十八佛,念阿彌陀佛等等修行來虔誠忏悔,再來,剛剛講的就是,你要對身上的冤親債主,給予超度,做功德回向給他,所以我有時候會這樣做,我身上的病魂,我會這樣寫,所以我想,生病的時候不能光為自己,站在大乘佛教,不要怕病,我們叫遍觀,什麼叫遍觀,我頭痛,願所有眾生的頭痛,都融入在我的痛,你這個就沒有分別了,你就超越頭痛,所以借疾病來修行,這是大悲心,所以我代替眾生忏悔。

凡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在一座寺中有一個小和尚,每天清晨,他要去擔水、掃地,做過早課後要去寺後的市鎮上購買寺中一天所需的日常用品。回來後,還要干一些雜活,晚上還要讀經到深夜。

  有一天,小和尚稍有閒暇,便和其他小和尚在一起聊天,發現別人過得都很清閒,只有他一人整天在忙忙碌碌。

凡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有一個人他感到非常苦惱,於是他就背上行囊,去找佛陀為他滅苦難。佛陀聽完他的訴說之後說:“真正能夠解脫你的只能是你自己。”那個人不解地問:“可是佛陀,我心中充滿著苦惱和困惑,我怎麼解決這些問題呢?”佛陀慈悲地解釋道:“孩子啊,是誰給你心裡放進了苦惱和困惑呢?”這個人沉思了良久,他沒有講話,佛陀繼續開示說:“是誰放進去的,就請您把它拿出來。”

  看著佛陀慈祥的笑臉,這個人的臉上露出了久違的微笑。其實,我們心中的苦惱不過是自己的一種執著,我們想不通、我們難過、我們傷心,就是因為我們執著於這句話和執著於這件事情,這樣就很難解脫自己的心靈。如果我們想通、想明白,知道這個世界上一切都會過去,我們不執著於任何一件事情,我們就會得到解脫,所以,想通就是解脫,能夠想明白那才叫開悟。

凡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很多人看《地藏經》,尤其是看到諸大鬼王的名號,就先入為主,比如說“主耗鬼王”,就是來耗損百物的,看到“主禍鬼王”就是降災的,看到“主疾鬼王”就是管疾病的。這種理解是很片面的,並不是佛法根本。

  “主耗鬼王”確實是百物耗損,但是它也主福利。它遇到積善之家,就會派護法神去護佑;如果遇到的是積惡之家,主耗鬼王就會叫老鼠之類去吃他家的。諸位道友要是有心留意,你就會發現老鼠很奇怪,有時兩家在一起,這一家不吃專吃那一家,有沒有?這就是主耗鬼王。一點絕對都不迷信的。

凡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記得去年從普陀山回來,感覺全身輕飄飄的,非常舒服,走路都可以像不著地一樣,內心又時刻法喜充滿。所以我覺得是佛菩薩的加持力。讓我業障減輕了,然後身體就很輕。其實有一點,業障很重的人,身體很重,感覺像拖著千斤頂。

凡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今天學佛,我學佛到今年六十五年,六十五年前老師教導我,怎麼樣辨別邪正、辨別真假,教給我,決定以經教為依據。經我們看不懂,怎麼辦?告訴我們看注解,注解一定要看古人的,為什麼?古人有修有證,是好東西才能夠傳到現在,如果不是好東西,早就淘汰掉了,古人靠得住,今人靠不住,這老師告訴我的。古人實在看不懂,怎麼辦?老師給我們介紹今人的老師,我這個年代,像谛閒老法師、虛雲老和尚,谛閒老和尚,介紹這些人,這些是民國初年佛門的大德,有修有證,他們的著作不少,現在都有流通,近代人可以用它做參考。現代的人呢?現代的人不看,為什麼?你是初學,你戒定慧還沒有基礎,等到自己戒定慧有了根,你可以看。為什麼?它是真的好還是假的好,你有能力辨別,沒有能力辨別的時候,如果把路領錯了,你不是冤枉一輩子?這是好老師,不是好老師他不肯講這個話。

  我到台中去求學,朱鏡宙老居士介紹我,我去跟李老師學經教,我帶著介紹信去見老師,老師看到之後笑笑,在客廳裡頭,客廳裡頭還有些客人。老師就笑著說,很好,你真的想到我這裡來學習,我這裡有三個條件,這三個條件你要能做到,我就收留你,如果你不能夠接受,你就另請高明,台中蓮社慈光圖書館不接待你。我向他老人家請教哪三條。他說第一個,你過去跟章嘉大師學的,跟方東美先生學的,我都不承認。不承認了,到我這裡來,從今天起一切從頭學起,我怎麼教你就怎麼學,第一條。第二條,從今天起,你在台中住在我這個地方,只能聽我一個人講經,其他的法師大德到台中來講經講演,都不准聽。第三個,從今天起看書,無論看是佛書還是不是佛書,一定要經過他同意,他沒有同意的不准看。這三條能不能接受?能接受,我就留你;不能接受,你到別的地方去吧。我聽了之後,我是朱鏡宙老居士介紹的,這個老居士有學問、有道德,虔誠的佛教徒,跟李老師同年,好朋友。我對於朱鏡宙老居士很佩服,很尊重。朱老居士介紹我李老師,我當然尊重,我跟老師說我完全接受。老師說,好,有期限的,說有期限的,期限多久?五年,五年之後你什麼都可以看了,五年之內,決定要遵守我這三條。

凡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修佛的過程中,所產生的不同生理現象,譬如會吐、會癢、會瀉、會暈,要緊嗎?


凡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1 我們這個時代,跟過去相比,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變化——從前是農業社會,現在變成了商業社會。社會這一轉型,我們就很難適應,每天的心思是亂糟糟的。

  2 在過去農業時代,一個人一天心裡平靜一、二個小時,是很正常的事情;現在人這個心情能平靜十分鐘到十五分鐘,都很難做到。

凡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印光大師告訴我們,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,這個時代是亂世,修行證果要真干,要萬緣放下,要小道場。印祖告訴我們,在一起共修的人不超過二十個人,可以遠離名聞利養,你才能安定。你要出了名,慕名來訪問的人太多,你心就亂了,你定不下來。古人告訴我們「知事少時煩惱少,識人多時是非多」,人少是非少,事少心就安了。

  電視不能要,知事很多你就煩惱多了;手機不能要,那煩惱就多了,你還要這個東西,你的煩惱沒有斷掉。你說沒有不行,手機以前沒有發明的時候,你日子不是也一樣活過來嗎?你要它干什麼?你說方便,方便煩惱,不是方便菩提,煩惱不要了就方便菩提。所以這個東西還是方便煩惱,你還不能把煩惱丟掉,所以這裡讓我們學習的東西實在是太多。

凡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切眾生,具有如來智慧德相。但由迷真逐妄,背覺合塵,全體轉為煩惱惡業。因茲久經長劫,輪回生死。如來愍之,為說諸法。令其返妄歸真,背塵合覺。使彼煩惱惡業,全體復成智慧德相。從此盡未來際,安住寂光。猶如結水成冰,融冰成水。體本不異,用實天殊。然眾生根有大小,迷有淺深。各隨機宜,令彼得益。所說法門,浩若恆沙。就中求其至圓至頓,最妙最玄,下手易而成功高,用力少而得效速,普被三根,統攝諸法,上聖與下凡共修,大機與小根同受者,無如淨土法門之殊勝超絕也。

  白話釋義:

凡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末學是85年生人,家在東北,由於父母信佛,從幾歲便接觸佛法。

2008年在深圳工作的時候,因為穿著太過顯眼,遭綁匪綁架到東莞(那會治安還不是很好),手腳被捆得很緊,已經有血印了,綁匪查看我的手機找家人電話,結果沒找到(那時候在外地工作比較謹慎,父母電話標注的是名字)。

凡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守大體、有分寸  文/慧淨上人

凡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佛法教你放下,不是叫你把現實的事放下,那就錯了,不是放下這個。是把你心裡頭的憂慮、牽掛放下,這個要緊,這個都要把它搞清楚。有很多人搞錯了,這一學佛,家裡也不要了,妻子、兒女也不要了。搞得社會上議論紛紛,說出家人消極,不負責任逃避現實,這都錯了!

佛不是教你這些,佛是教你心地放下、煩惱放下、憂慮放下、牽掛放下、妄想放下,就是放下這些。放下這些真管用!如果說世間事放下了,憂慮、牽掛、煩惱不放下,一點用都沒有,這個要知道。所以佛法你看印光大師一再提倡的‘敦倫盡分’,你對於家庭一定要負責任,父母、妻子、兒女統統都要照顧到,這叫敦倫,要負起這個責任。走要走得潇灑、走得自在,這一點很要緊很要緊!所以對我們工作、家庭統統沒有妨礙。

凡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人的一生,包括少年、中年、老年乃至死亡,其實是很好的修行教材。面對衰老的來臨,修行人與世間人有天壤之別。

  有人曾說,孩子初生時大哭,是在控訴輪回的痛苦。隨著歲月的流逝,昔日的嬰兒在不斷成長,小學、中學、大學、成家立業……韶華之年,他表面上看來青春美滿,但實際上生命卻在一天天縮短,正在吃喝玩樂、享受生活時,不知不覺就會步入老年,感受衰老的痛苦。

凡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口腹貪饕無窮 念經輕易斷肉

家裡很早就有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,可能因為比較長,始終沒有讀誦過,這一回的確是機緣到了。

凡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這才是真正修行人!妻子外遇,竟然能成全她

發布:恆覺

凡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曾經過去我遇到一位法師,他跟我講了一句話,非常難得,我非常佩服他。他說什麼?他說我不希望我在修行上成為第一,我只要見到人家比我好的,我一定在後面去托他,把他托上去,修行比我落後的,我就盡量去拉他,我得在中間,對上面的往上托,後面的我得往前拉。你看有這個念頭,這是善,他沒有嫉妒心。所以「見人之得,如己之得」,這是真實學問,這些必定要在境界上去練,有境界現前了我們就要練我們的心,如果沒有這些境界,我們沒辦法檢點我們到底還有沒有這個念頭。我在過去二000年,這說話已經八、九年前,我有一次跟我母親到新加坡去拜見我們師父上人,當時他正在新加坡講法,在一個很好的機會我就跟師父上人請教,請求師父上人給我指點迷津,告訴我,我現在修學還有什麼毛病,我自己看不出來的,請師父上人替我指點,我好好改正。我請求得很誠懇,請了一遍,師父上人不講話,又請一遍,還不講話,第三遍,這個時候師父才講,很淡淡的說了一句,說「要放下嫉妒心」,這句話我就永遠記在心裡。檢點一下自己,確實內心裡有嫉妒,不能做到「見人之得,如己之得」。看見人家超過我,心裡確實會放不下,內心裡面真的有這種高下之心、攀比之心。這也是我們現在不幸生活在這個社會,都是競爭社會,不像古人,古人都是崇尚謙讓,都把好的讓給你,自己安貧樂道,現代人不是這樣講,現代人你安貧樂道你是傻子,都要講求競爭。我們在這社會上受了這個污染,在學校裡面讀書都教你競爭,從小學就開始爭名次,中學、大學,到後來到美國留學那更是競爭社會,染了不少污染。有競爭必定會生嫉妒,為什麼?我不如人的時候,我爭不過人的時候,是不是心裡就會起瞋恚的心、不滿的心、不平的心?這是嫉妒的根源。自己要是超過人又生傲慢心,傲慢和嫉妒兩者都是三重障之一,還有一種是貪欲,《華嚴經》裡講的三重障。我們師父這段時間老強調這個,放下三重障:嫉妒、傲慢、貪欲。人家比我好就生嫉妒,我比人家好就生傲慢,兩種大障礙。這兩種障礙來源於什麼?貪欲,貪欲是根,貪什麼?貪名聞利養,所以你才會爭,爭得到就傲慢,爭不到就嫉妒,就這麼回事。所以自己檢點一下,真的這些煩惱內心裡很多,所以就改,學習什麼?「見人之得,如己之得」,學習隨喜,刻意的去改、去做,做了整整八年。想想確實嫉妒心,我不敢說完全放下,但是確實比以前淡得很多。怎麼見得?在境界上你能夠看,人家比我們好的時候,我們過去是不滿,覺得你有什麼了不起,就是僥幸,就有那種魯迅筆下的阿Q精神,不如人還給人家損幾句,知識分子的通病,所謂文人相輕,現在真的沒有了,很歡喜,自己做不到的事情,希望別人去做,別人做了的我們就隨喜,我們絕不跟人爭,這就是進步。現在我們就是要在境界上去訓練,沒有境界你就很難去觀照到底自己功夫到哪裡。「見人之失,如己之失」,就是別人有虧失、有不幸,就好像自己虧失和不幸一樣,要生起憐憫心,這是一種慈悲。悲是悲他人之苦,慈是給他人以樂,要去認真的培養起這個善心。


凡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1 2